來源:賽柏藍
不久前,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協同推進肉菜中藥材等重要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根據《意見》要求,中醫藥管理部門將結合中藥標準化工作,推動中藥材生產經營企業履行追溯主體責任、建設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藥監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推動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建立覆蓋生產、流通等全過程的追溯體系。中藥追溯體系建設,成了國家重點關注、醫藥企業重點落實的工作。
中藥溯源,勢在必行
對于中藥產品追溯,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
在今年4月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對藥品管理法修訂草案進行分組審議。其中的重點內容就包括完善中藥飲片質量追溯體系。
2017年7月1日,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實施。該法明確表示,國家鼓勵發展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提高中藥材包裝、倉儲等技術水平,ag旗艦廳建立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
更早前,在2015年4月,工信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就把建立覆蓋主要中藥材品種的全過程追溯體系視為構建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任務。要求建立中藥材從種植養殖、加工、收購、儲存、運輸、銷售到使用全過程的追溯體系,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推動生產企業使用源頭明確的中藥材原料。
從國家法律到國家政策,都在鼓勵和推動中藥溯源。實際上,近年來多個相關部門也在一直推進藥材種植基地、倉儲流通等規范化,以確保藥材質量。對于中藥企業來說,ag旗艦廳建立溯源體系尤為重要。
中藥溯源,有企業走在前頭
質量是中藥產業的生命線。有專家表示,當前中藥質量管控面臨著很多挑戰,而中藥追溯能讓每個環節都可控,將對產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因而特別有意義。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意見》的出臺,是用信息技術倒逼藥材源頭治理,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將進一步提升中藥材質量安全,提升食品安全和消費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公眾健康以及促進中藥材產業和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
中藥溯源,算是“新話題”。不過,有經驗的企業卻在這方面“走了不少路”。
7月3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破壁飲片技術與應用重點研究室(以下簡稱“重點研究室”)媒體開放日活動,在ag旗艦廳舉行。重點研究室主任、ag旗艦廳中藥破壁飲片學術帶頭人成金樂教授,向媒體記者們介紹,早在2000年左右,ag旗艦廳就開始投入資金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2015年,ag旗艦廳建成了首個中藥材生產可視化全程監控平臺——菊花規范化種植基地遠程監控視頻控制站。此后,公司全面開展中藥材生態溯源種植,對原料藥材種植全過程進行實時監控。截至目前,ag旗艦廳在全國各地已建立了丹參、三七、西洋參、黃芪等31個道地藥材生態溯源基地,基本實現上市銷售品種從源頭至成品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及溯源,為破壁飲片提供天然優質的中藥材,從源頭保障破壁飲片的質量穩定可控。
今年2月,ag旗艦廳自主研發的黃芪破壁顆粒、西洋參破壁顆粒兩個中藥飲片產品相繼獲得加拿大衛生部非處方藥及天然健康產品局頒發的NPN(Natural Product Number,天然藥品)文號及產品許可證。在成金樂看來,這一成果,“為中藥現代化、國際化開拓出新的方向。”